文津图书奖是由国家图书馆发起,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。自2004年创办以来,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八届。
该奖项命名“文津”,不仅缘起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,更是取意“文化津梁”,显示了图书馆愿意作为沟通交流的使者、传承文化的桥梁,为促进作者、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作用。
读书如稼穑,勤耕致丰饶。
读过的书,就是种下的树,
会和你一起长大。
本文精选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部分获奖图书及推荐图书,
一起来耕读吧~

正题名:以公里争强权:顾维钧传
作者:金光耀 著
出版社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拒签合约,以公理争强权,赢得了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尊重。在同辈人中,他为中国外交服务时间最长,在外交舞台上,交织着他的高光时刻和苦涩回忆。本书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,带领读者回顾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岁月。
正题名:朴
作者:童庆炳口述
本书为童庆炳先生(1936—2015)的口述自传,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,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。在童先生看来,这纯属“偶然”,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,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,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。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,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,更在于他的朴实,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,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,借着“偷来”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。
除了追述童年、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,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,坦露一生的困惑、疑沮、快乐与不快乐,童
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(如黄药眠、启功等),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(如季羡林、王蒙、汪曾祺等)以及学生(如莫言等)的交往。

正题名:铁袈裟: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
作者:郑岩
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、综合性研究的尝试。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,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,对特定题材、风格、技术、流派的展示,井然有序,眉目清晰。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,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。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,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,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。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,而涉及造像、城市、建筑、器物、文学、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,试图从毁灭、破碎、再生、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。